分卷阅读187


,经商头脑显然也是不差的:“大兄,咱们还可以在本地收购棉花,先雇人纺纱,再将纱线运输至松州……”

如此一来,光是在运输成本上,他们就能比官府控制得更少。最终所赚取到的利润,自然就能比官府还要多。

“这法子好!”陈大郎顿时非常欢喜的直接拍板定下。

另一边,韩彻这时候也已经把裕州其他县城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利用自己手中操控的漕运队伍,售卖去了有需求的地方。

随着这些举措的逐一完成,于是在做完最后那部分灾后工作后,韩彻就开始安排回京述职的事。

这次受到启发的显然也不止陈家这支商队,在看懂这里面所隐藏的巨大商机后,一些行动力超强的商户,已经开始从别的产棉主区,百姓却不善织造之地,运输大量的棉花或半成品棉线来松州。

对于这些商户们的到来,于松州百姓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在韩彻这边所登记的账册数据里,确实也如陈七郎说的那样,棉花纺纱的利润一日算下来的话,只能占据到棉花价值的十分之一。

当然,这个十分之一是针对于目前棉花已经成为了时下主要的夏税征收农作物,下滑之后的作价。

织布这块,利润却能达到纺纱的七至八倍。

于是相对应的,百姓的劳动报酬也基本就是这个比例。

最后这些数据算下来,官府这次能从一匹棉布中,得到约为八十五文的毛利润。

这还是韩彻直接就在松州码头进行抛售的利润,若是将这些棉布利用他手中掌控的漕运,运输到其他地方去售卖的话,最终赚取到的银钱是绝对能比眼下这八十五文的毛利润更多的。

没人会嫌弃钱多的。

尤其是他们本来就要运输一批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去其他地方售卖,完全可以一并把棉布加上去就是。

这一日,韩老三也终于忍不住来问韩彻:“大人,咱们为何不把棉布一起运输至其他地方啊?”

“这些事情,有商户做就行!”韩彻笑道。

棉布是能做实物货币的,还属于民生必需品。

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则不同,这些货品在当地价格特别低廉,而对于信息不足,又没有专业运输队的一些商户来说,这些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有些甚至少到抵不过他们向外运输的费用。

在这一块,就只有还借助快骑,能对各州郡的物价还有各项物品需求,做到了近乎全面掌控的韩彻,才能利用这些货品从中获取到大利润。

“可咱们明明能赚取更多的银钱的。”韩老三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阿三,官府要做的是引导百姓创造出新的价值,而非去跟商户争利。像这种专项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韩彻就如此说道。

作为如今掌控着全国税收的使职官,韩彻不能只看眼前的这一点利益,他需要做的是让朝廷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实现相辅相成式的增长。

第132章

吏部

商人们显然比官府更擅长生意。

这期间其实也就不过短短时间,松州就开始有不少的布商或粮商,在这里设店收布。

松州善织造的农户们,在这些店铺里先领取棉花或棉线,回家织造成布匹后,再拿过来换取银钱,或直接兑换粮食。

这里本就是江南区域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赋税最重,田亩却有限,农户才不得不形成纺织为主业。而韩彻这种社会分工的办法,就是考虑到了各地生产力的不同发展,能更好的适应,以及满足眼下的大环境需求。

于是当韩彻他们乘坐船只离去这日,不仅见到码头处有小舟捆绑着大量的棉花或是麻袋装的粮食而来,也见着小舟运输着一船一船的棉布离去。

松州港口码头本就船只拥堵,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到韩彻他们乘坐的船只都驶离港口二三里地外,都还能瞧见。(1)

“啧,这生意也太好了吧!”韩老三瞧得直咋舌。

“似这一晨,或得数千匹布去!”随行工作组的官吏们也难掩惊讶道。

这种超强的效率,纵使官府之前也不可得。这也就是韩彻之前宁愿放弃掉一部分的利益,执意要在松州码头抛售棉布的目的。

官府办事,通常都需得一层一层往下发政令,在这些时间上的耗费,商户这里却是不需要的。甚至他们还要为了能抢占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会尽可能的去减少时间上的耗费。

在交易上,商户和百姓之间也会更自由。

而对朝廷来说,短时间内,这么操作瞧着是没问题的。但若是想长久,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首先,朝廷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官僚机构去负责。

官僚机构里的官吏俸禄,还有各项开支,在财政上就是一笔不小的耗费。

其次,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

凡牵扯到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就是无可避免的。

最要紧的是在这种官办强势的垄断交易下,很可能把一个好的交易市场,最终却变成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盘剥百姓的敛财手段。

韩彻回到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朝廷就此次两地赈灾一事做述职。

物资和粮食药材等快捷又及时的调配到位,将百姓伤亡和财产损失都减少到过往同情况最低。所以单从这些方面来看,韩彻这次救灾都完成的很不错。

皇帝在见着韩彻后,就对着他就做了好一番夸赞,慰劳的话也说了许多。自任命使职官后,韩彻每一项政务都完成得这般出色,解决了朝廷不少的难题。那么对于这么能干又得力的臣子,皇帝自然不可能吝啬好话。

韩彻也回以皇帝感动神情,在趁着气氛到位后,紧接着他就对皇帝针对这次赈灾,提议完善地方官员的考课制度。

“臣以为因受灾而损免之州县,不应再将赋税必集计入官吏当年考课。”韩彻言道。

皇帝一听,顿时就不说话了。赋税一事事关重大,朝廷财政过去又全赖赋税征缴,这并非是能轻易就做决定的事。

韩彻也不急,只继续跟皇帝分析其中的利弊。

如今朝廷所制定的损免制度,是跟地方官吏政绩考核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这就使得不少地方官吏在发现灾情时,不愿意去替百姓如实上报朝廷。

过去朝廷为了避免这事,就制定一经发现官员所奏不实,将会对此做出严厉惩戒,然而这效果显然并不好。

这事情韩彻更是亲身经历过。

就是当初他刚穿越过来,在安南任职时,收编的那群从渠县逃荒过来的流民。他们就是因为渠县当时所任职的县令害怕担责,未作如实上报朝廷做损免,才使得当地不少百姓因为缴纳不出赋税,被迫扔下田地家园,逃荒到安南来的。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