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
大明朝还在,就少不了他的富贵闲王。
可他到底姓朱,国亦是家。
他心底是很清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
让王振这么折腾下去,朝中净是谄谀贪腐无能之臣,能够明哲保身不助纣为虐的就已经是铁板钉钉的大好人了。再加上如今四起的叛军、一场场的天灾,以及那来自关外日益强大的瓦剌的威胁……
外忧内患,实难让人乐观。
大明若是不好了,他这个郕王有什么好?!
若是皇兄真能因父皇曾经的嘱咐,重用于尚书这种能臣就好了……朱祁钰低首垂眸,生怕面上若是忍不住透出欢欣来,倒是让皇兄怀疑他私交朝臣。
正巧,八宝带着御茶房的小宦官托着茶盘入内奉茶,朱祁钰就捧着他的果仁茶,慢慢啜饮着遮挡唇边欢喜笑意。
而于谦面前的茶盅盖子一开,姜离便闻到一阵馥郁玫瑰花香与蜂蜜的甜香。
茶盏之上升腾起袅袅白色热气。
姜离在玫瑰的香气中,简直是眼巴巴等着于谦点头。
然而,在沉思片息后,于谦字句清晰回道:“回陛下,臣难担兵部尚书重任。”
姜离定定望向他。
*
听话听音。
作为在职场上熬了几年的打工人,姜离对判断人的情绪还是比较准确的。
她听得出来,于谦这话并不是什么欲擒故纵欲拒还迎、自谦无能;也并非因从前皇帝不重用,甚至由着他被奸宦定死罪都不管,而此时有事儿却让他顶上的不满和明哲保身。
于谦的回答,更像是经过深思熟虑,不带什么情绪地代入公式做了一道数学题,然后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不行,他不能做兵部尚书。
所以他也是真心实意,想请皇帝收回尚书任命。
姜离都看的出来,朱祁钰自然更看得出,他顿时觉得手中捧着的蓁松核桃茶都不香了。
“于大人……”
朱祁钰忍不住要开口。
然而劝说的话到了唇边,又咽了回去。
他忽然明白了缘故。
于是朱祁钰只默默取了茶盏旁的银勺,捞茶盏里的榛子仁吃。
但神色已经从方才的开心松鼠,变成了一只寅吃卯粮,卯粮吃完就自暴自弃爱咋咋地的摆烂松鼠。
*
姜离到底是初来乍到,对大明熟悉度差很多,于是比朱祁钰晚明白了一点于谦的‘做不到’。
当然不会是能力问题:历史早已证明于谦的本事,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但世上的事儿有时候就是毫无道理:倾了大厦他能扶,反而没倾的大厦他出不上力。
因为,如今这大厦里做主的,另有其人。
于谦所说的‘不能胜任尚书’,还要从大明朝的工作流程说起——
一份项目方案(奏疏),从产生到能够推行,在大明朝廷要走什么样的流程呢?
并不是官员写完了奏章,直接递到御前去,请皇帝决断。
那天下之大每日千百件事,一般正常皇帝累死都处理不完(朱元璋:朕觉得没问题,一个人包圆了,完全不需要宰相)。
如今最常见的政务处置流程如下:官员有事上奏,奏疏送到接收部门通政司,整理完毕送到内阁(现在的内阁还不像明中后期权力那么大,大致可理解为替皇帝处理、决策政事的秘书机构)。
内阁先看过奏疏,并且把处置意见写成票拟呈到御前,这样皇帝就大大省事,可以直接起朱笔批个‘准’或是‘不准’。
简单来说,就像是写作文——要是一天给人十个题目,让写完十篇八百字作文,绝大部分人是完成不了的。
但是要是有人已经写好了十篇作文,你只负责给觉得写的不错,合心意的作文打勾,不满意的打叉让别人去重写,是不是就轻松多了呢?
不过,长年累月每天都要‘批作业’也是很累的。
皇帝想找人代劳批红这项工作,就找到了宦官。
甭管旁人怎么看宦官,但对皇帝来说,这些才是‘内臣’,朝堂上的读书人则是‘外臣’。朝臣们可以靠着考学、师生、同乡等各种关系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实在混不下去还能辞官走人。
只有宦官,存身立命是百分百只能依赖皇帝的。
于是又诞生了司礼监太监代皇帝批红的制度。
绝大部分制度的优劣,都要看执行人的水准如何:靠谱的皇帝,能自己把握住朝政大事,司礼监只是代行不敢妄行。
但有的……
在职场上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叫做‘优化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裁员),而有的明朝的皇帝,就是把自己从这条工作流程里优化了出去。
形成了上书官员-内阁-司礼监宦官-执行官员这样一道流水线。
姜离想到这儿,再次望向于谦。
她懂了——
批红在司礼监手里,而王振正是皇帝十数年如一日信重的,司礼监的头把交椅掌印太监。
于谦哪怕做了兵部尚书,他想要做的所有事,也必须得经过这道批准。
如今的兵部尚书邝埜,为官谨慎老道,虽不似那些谄媚顺从王振的官员得意,但到底没有与王振结仇被他视为眼中钉。
那么兵部的十道条陈,到王振手里,总能通过几条,于谦在兵部还能辅助邝尚书做些实事。
但换了于谦去做尚书……只怕王振不但不会通过他的十条奏疏事条,还要倒给他找十条的麻烦。
那么于谦便是在兵部能说了算也白搭——若是吏部(人事部门)、户部(财政部门)、工部(营造部门)等相关要紧部门,在上头授意下给他使绊子,他也决计做不成事儿的。
譬如,要钱没人要人不给,他能如何?
别说这些相关紧要的部门,就连刑部大理寺那些看起来与战事无甚关联的司法部门,要是在王振的授意下,隔三差五请兵部官员去‘喝喝茶’,公务也就都不用干了。
就如同最顶尖的善泳者,也只能在水里游,在沼泽里依旧会被淹没一样。
于谦不怕死,但他会怕——因为他的缘故,让朝局变得比现在更差,兵部更加举步维艰。
所以,于谦认真思考过,直言他做不来,也是不能做兵部尚书。
第6章 各有所托
姜离想,果然如此。
哪怕刚刚亲眼见到王振挨了一棒槌的朱祁钰和于谦,以及王振自己,都不觉得皇帝会动他。
这是过去的十四年,皇帝用千百件事实,用无数朝臣的尊严甚至是鲜血,刀砍斧凿镌在所有人脑中的固有印象。
摆在她面前的选择不太多。
有一项便是立刻把王振及其一众党羽拉出来当众宰掉,以昭示皇帝从此改邪归正,立志亲贤臣远小人,坚定不移走上努力做明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