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1
到今日问出来之后,和当日叔父所料一点都不差。
第139章
“大王,攸刚至昭国,尚未了解昭国政策,所知之事皆为不实传言,所以攸恐怕不能给出良策。
不过,文和先生已稍许透露大王年底计划。所以我认为,若要计划顺利施行,需得解除昭国隐患。
并州、幽州毗邻诸多蛮夷部落,虽说大王不久之前狠狠教训了这批人,使其不敢再挑衅生事。
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若利益巨大之时,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大王可有所准备?”
实事求是的说,荀攸是真的没看懂昭国的内政是如何让昭国富裕起来的。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没有谦虚,而是真的还没搞懂内部的运行规则。
但既然要走向仕途,总不可能现在来一句,他什么良策都没有,该表现的时候还是要表现一番的,至少要让昭王看出他确实有才。
而荀攸现在唯一能看出的隐患,那就是昭国在军事上的布置。
一旦决定南下,周边这群人万一突然也出兵,那到时候就会牵制昭国的兵力了。
以荀攸的真实想法来看,昭国的位置选得并不是很好,不管是先前被迫夺下的并州,还是后来又占据的幽州,那都算是苦寒之地。
而并州、幽州的苦寒都不是最麻烦的事情,周边诸多的蛮夷部落才是最麻烦的,大汉王朝就是被周边不断反叛的蛮夷部落给拖垮。
若按照正常争天下的思路,其实应该在中原地区向四周扩散。
等到天下安定之时,这才有能力解决边疆问题,但是昭国反其道而行之了。
荀攸现在总不能对昭王说,其实应该换个地盘打天下。
都占了这么大一块地方了,如今只能按照目前的地域规划天下大局。
“以利诱之,以利分之。
公达,没有百分百的谋划,只有齐全的准备。若有反心且付诸行动,那就进行诛灭;若只是心生意动,自然可以进行利益交换,恩威并施。
对于周边这群蛮夷胡人而言,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只有随着时局变化而因势利导的政策,所以只需要正常驻军即可。”
想要一劳永逸解决敌人,那跟做白日梦没有区别。
不过上半年打的这一场战,也算是让他们元气大伤了,就算有反心,到时候也只是小规模的袭扰。
杨秋又不会带着所有的军队南下,北边自然还会有防线,所以荀攸担心的问题,在杨秋眼里算不上是大事儿。
不过荀攸并不清楚杨秋的兵力布置,毕竟他才加入进来,这种机密只能现在由杨秋亲自告诉对方。
于是荀攸这才清楚了北边几大防线的布置,以及未来军队南下时候的防守。
接着,杨秋又说了在胡人里面安插的分化之策。
尤其是太史慈,过去一个月,他已经将阿古伊扶持上了单于的位置,和步度根正好形成了敌对势力,两边现在互相打擂台,完全没有合作的空间,
再加上还有其他边缘鲜卑部落,所以目前的漠北草原其实人心不齐,大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而昭国还在中间充当了挑拨离间的角色,每年的商贸合作,每个部落不同的利益分配,都足以让他们内部互相争斗。
荀攸听完内部机密,他下意识地问了一个问题。
“南匈奴是什么情况?”
杨秋刚刚的重点是在介绍北边的鲜卑人,顺便提了一嘴羌人部落,匈奴人好像根本没在杨秋的规划之中。
这倒让荀攸有些好奇了,明明匈奴并没有被诛灭。
“河套平原之战,曾使南匈奴内部分化。往北争夺河套平原的那批人,有战死沙场者,有逃往漠北草原者。
至于安安稳稳待在西河郡的那一批南匈奴,因内部分化之故,匈奴内部已无以往之强盛,目前,单于於夫罗已向昭国臣服效忠。
如今,我派遣官吏去接管西河郡,打算对西河郡的胡人进行编户齐民。若在此过程中,於夫罗欲耍诡计进行反抗,我只会马上换一位单于。
所以,就看於夫罗聪不聪明了。南匈奴现今已困守在阴山以南,不足为惧。”
鲜卑人能够一直惹是生非,那是因为他们有退路,打不赢了可以一直往北边跑。
哪怕北边更加苦寒,生活条件更加恶劣,但都算是一条出路。
可是南匈奴就不一样了。
过去上百年,他们已经迁徙到了并州,相当于困守在了并州内部。
这其中,好多人都已经习惯了汉人的生活,就连吃饭写字都已经学上了汉人的习惯。
若要让这群人义无反顾地往北边跑,那只是笑话,哪怕於夫罗是匈奴的单于,哪怕他振臂一挥,其实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往北方跑。
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由俭入奢容易,由奢入俭难。
习惯了汉人安定享受的生活,再加上昭国这几年丰富的美酒佳肴,这群人真的不愿意去北方恶劣的环境生存。
当然,他们的习惯是抢劫汉人的财富,但过去几年的试探下,这群人发现那群抢劫的人都死得极其凄惨之后,他们也变得老老实实了。
所以不管於夫罗心中有多少不甘心,目前也只能按照昭国的规划老实称臣,编户齐民。
“看来大王早已解决了周边隐患,是我多虑了。
不过,这些人必然心有不甘。一旦我们动兵,他们会不会有串联团结起来的可能?”
其实这个可能性荀攸也知道非常低,但这世上不是有万一吗?所以荀攸也想问问昭王的准备。
“公达之意乃是,匈奴单于、鲜卑单于、乌桓大人、羌王等所有部落首领联合在一起,这种情况,其实是有一定几率会发生的。
只要利益足够之大,让他们觉得团结起来可以灭了昭国,夺取昭国的所有财富,这便足够让他们冒一次险。
不过我在他们里面安插了钉子。这些钉子不在这群胡人部落的首领里面,因为他们为了利益能够随时背叛。
但有一部分人却是很可靠的,公达可知过去几年昭国因为缺人发生了何事吗?”
荀攸不懂杨秋的言下之意,但他却知道昭国传出来的谣言,导致一部分胆大的人拖家带口投奔昭国。
“我只知晓汉廷那边,过去几年有人拖家带口往北边逃亡。
他们皆言,到了昭国便会分田地,且能吃饱。”
这话让杨秋笑了一下。
“这传言不假,公达亦知,工坊缺人,开垦荒地亦缺人,所以过去几年,此政策未曾改变。
不过对于那些蛮夷部落而言,他们寻到了一条生财之道。在一些私人作坊之中,不管是种植茶叶,烧制瓷器,又或者开设染坊,都需要雇佣大量的人劳作。
然而昭国的官方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