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8
中要不停搅拌,像薛青山这样常做饭的,不用搜什么教程也知道,不搅的话,糖汁可?能?会糊底。
这一糊,坏的可?就是一锅汤汁了。
薛皎还是把这个步骤交给两个小朋友,两个孩子站在凳子上,大?人在两边扶着,两个小家?伙一脸严肃认真地搅拌糖汁,手?酸了换一只手?,一点不敢轻忽。
原本透明微白的甘蔗汁随着熬煮,颜色渐渐加深,薛珍回忆起妈妈的话:“这就是美拉德反应吗?”
薛皎:“应该是吧。”
她真不知道,化学学得不太好。
反正两个孩子这下明白了,白色的糖汁真的会变成红色,不是添加了什么,就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煮着煮着,自己变红了。
真神奇。
糖汁不光熬变了色,而且越煮越粘稠,搅动起来也更费劲儿了。
薛皎已经调成小火,慢慢进行熬煮流程的最后步骤。
熬糖是个耗时间的活儿,两个孩子已经轮换着坚持了几十分钟,都累了,大?人们要替他们,他们也不答应,不松手?,坚持要自己来。
周亮亮挽起袖子,“我有劲儿!我妈说我,一天天使不完的牛劲儿。”
薛皎:噗……
薛珍眨巴着大?眼睛,这是夸奖的话吗?一定是吧,不然哥哥怎么会这么骄傲。
她吭吭巴巴学:“珍儿也有、也有牛劲儿,使不完。”
薛皎:“……不,宝宝你没有。”
周亮亮用他使不完的牛劲搅糖汁搅到手?发颤,到后面糖汁粘稠到快搅不动了,大?家?都觉得差不多?了,赶紧趁着热乎倒出来。
小朋友们的劳动成果,薛皎想?尽力做好看一点,特意?去跟阮慧借了做点心的模具,用来给糖块定型。
把糖汁倒进小朋友选好的模具里,等糖汁冷却?定型就好了。
冬天天冷,糖汁冷却?的快,放到没有暖气的地方,没多?久就定型成功了,
再一一脱模,得到三十多?块不同形状的糖块儿,有心形的、花形的、小猫爪子形状、小胖鱼,还有小熊,小兔子等等,都很可?爱。
最最重要的是,这些糖,是孩子们亲手?做的。
都不舍得吃了。
薛皎把糖给两个孩子一人分一半,分开包好,让他们自己决定怎么处理。
薛珍当?场送了一圈,一人一块儿,全家?人都有,包括拥有十几块糖的周亮亮。
哥哥的是他自己的,她送的是她的,不一样哒!小女孩这么想?。
家?里亲戚多?,全都送完了,还剩下七块。
长辈好奇:“珍儿,这七块糖打算怎么处理呀?”
薛珍又给了薛皎大?姨一块儿:“这块给帆帆舅舅。”
薛皎表哥齐云帆还在海上漂着,但薛珍一直知道这个舅舅的存在,平时吃的虾干就是帆帆舅舅寄回来的,过年姨婆多?给了一个红包,也说是帆帆舅舅给她的。
大?姨感动坏了,表示她儿子不配。
剩下六块,薛珍给顾阿公?、阮阿婆、顾舅舅一人留一块。
还有三块,她自己一块,另外两块都给了薛皎。
她就是最爱妈妈呀,当?然要多?给妈妈两块。
第93章
大冬天的,丰朝又兴起了一股制糖热。
普通老百姓只能看个热闹,糖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都是作?为奢侈品存在,偶尔才能尝上一丝甜味。
甘蔗产自南地,路途遥远运输困难,蔗糖价格也相对高昂,如?果没有天幕,没有通感,一般平民百姓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吃上一回?甘蔗,他们记忆中?仅有的甜,多?数是麦芽糖,相对而言原材料更易得,当然甜度也远没有蔗糖高。
高门大户,闲着没事的纨绔子弟、有钱有闲的贵妇小姐,都赶上了这股制糖热。
操作?简单,原料于他们而言也并不难得,很是可?以一试。
于是年后这段时日,尚京城内流行起互送手工糖块,既风雅又体?面,高门显贵还将?自家族徽印记留于糖上赠人以表郑重。
一部?分嗅觉敏锐的人,则关注起另一要?点:
“甜菜可?找着了?”
“北方苦寒之地,真能种那制糖的作?物?”
“天女娘娘从不妄言!”
没错,薛皎带着孩子们制糖的时候,随口提过一句,说“我国两大糖料作?物,北甜菜南甘蔗”,地理?课本上的知?识,薛皎给孩子们科普,也当自己复习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丰朝早有蔗糖,制糖法虽落后,但手工制糖法其实流程相差仿佛。
倒是甜菜制糖,尚未有人发觉。
又或者有人尝试过,但并不似蔗糖一般,已经有许多?人知?晓且形成规模的制糖产业。
一种新的,高产的糖料作?物!
这是多?么大的利润,但凡能想到这一茬的,没有人不动?心。
……
元宵节过后,薛皎只剩一天假期,就要?开?学了。
最后一天忙忙碌碌,似乎干了很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补充了一些文具,中?性笔芯一口气买了好几盒,整理?假期做的卷子,原本就很厚的卷子,写过之后更厚了,把书包塞得满满当当。
笔记本也用完了,她记得刚复学时顾冬阳给她送了不少,跑到书房一看,好家伙,只剩下?两本笔记本,顾冬阳送的卷子,半箱呢,她竟然都写完了。
薛皎后知?后觉,这会儿才意识到,自己半年埋头苦干,到底写了多?少卷子。
这可?是额外的,还有平时在学校写的、老师布置的,难怪笔芯都用了那么多?。
不过高三生永远不愁没卷子写,她的好朋友,童霜赶在元宵之前,又给她送了一箱,说是“名师精选,学神力推”,也不知?道她怎么收集的。
薛皎跟邓玉琲也联系上了,她们打了个视频电话,时隔五年,曾经的至交好友隔着屏幕再相见,皆泪眼朦胧,泣不成声。
她们对着哭,也对着笑,哭过笑过,一切便都过去了。
邓玉琲没有追问薛皎这五年的过往,她跟所有在意薛皎的人一样,重复着一句“回?来了就好”。
邓玉琲远在外省山区支教,薛皎则马上面临高三下?学期开?学,两人都没有时间?相聚,于是约定高考之后再见。
第二天学校开?学,薛皎重新回?到以往的生活节奏。
开?学当天薛青山开?车送她去学校,除了把孩子送去,还有带回?来的两箱书和卷子。
原本略显空荡的教室,很快又重新堆满,课桌上两摞书堆成小山,占据了一小半课桌的位置,课桌下?,脚边也堆着书本试卷,学生们几乎被?包围淹没了。
高三生却?已经习惯,开?学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