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7
原之上。任何来犯之敌,远远望见这般城郭,恐怕未战先怯,那泰山压顶般的窒息感,足以让他们掂量再三。
若要攻打这样的城池,即便是造登城梯,根据勾股定理,那梯子斜边的长度至少需要二十米。攀爬如此长的梯子,且随时面临被城上守军丢掷滚石、热油的风险,没几个人有这个
胆子。
除睢阳外,梁国境内还有另外七座城池。包括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等七县,但这七县,城墙太过残破,境内又无险可守,若要一一修缮加固,再分兵驻守,那就太过分散了。所以,谢乔当前的策略是,战略性放弃,将所有资源倾注在睢阳城。
与其十指平均用力皆不可为,不如攥紧一拳,奋力一击,先确保核心不失。
辯经之日越来越近,筹备事宜都在暗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街头巷尾偶有低声的议论,传递着对这场学术盛事的期待。
但一切都被巧妙地控制在“民间”的范畴之内。
仿佛这只一场自发的学术集会。
梁国官场,谢乔明令禁止任何官吏出面干涉,一切运作皆委托给了几位德高望重、素有名望的耆老宿儒,由他们联络城中各大学派的领袖人物,共同商议章程。
之所以如此强调这场辯经的“民间性质”,并且约束相府的官吏一概不得出面,正是为了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今这局势,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有心人无限放大,任何与官方沾边的举动都可能被无限解读。
若是由官方出面组织,便会立刻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辩论本身也会失了纯粹。只有保持“民间性质”,才能让这场思想的碰撞不被外界干扰,让真正的学问得以彰显。
这般安排,既能激发学子热情,又能避免授人以柄,于她而言,是当下最稳妥的选择。
谢乔这七日都没有去梁园看谢均,并非不关心,反复去看,只会徒增压力。
她只是远远地瞅过一眼,静室灯光透亮,谢均仍在学习,偶尔能见他抬手,似乎是在翻阅书页,或是执笔记录着什么。静室的另一侧,隐约可见两道稍显佝偻的身影,想来便是荀爽与蔡邕。他们斜倚在靠榻上,似乎是抵不住连日的辛劳,正闭目小憩,呼吸均匀。
谢乔心中既是欣慰,又有些微的心疼。谢均的勤奋和毅力,若是在她的原世界,清华北大不在话下。
辩经的地点,仍然是梁园外,那座一夜间凭空而起的官学。
在谢乔暗中的推波助澜下,梁国之主,梁王刘弥,将亲临主持辩经。这位素来与世无争的梁王,此举无疑为这场名义上的“民间”盛事,平添了几分不容小觑的郑重与分量,也巧妙地提升了规格,又不至于显得官方色彩过于浓厚,引来不必要的揣测。
辩经当日,天刚蒙蒙亮,整个睢阳城便苏醒过来。鸡鸣声此起彼伏,炊烟袅袅升起,寻常百姓人家开始了新的一日。
但与往日不同的是,今日的空气中,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躁动与兴奋。
官学门前,更是天尚未大亮,便已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围得道路水泄不通。
从各地得了消息,星夜兼程赶来的士子儒生,他们或头戴进贤冠,或身着宽袖儒衫,怀中抱着竹简或纸卷,三五成群,引颈眺望,面上带着对学术的虔诚与对名士的仰慕。
本地的百姓,也有不少好学的,扶老携幼,占据了稍远一些的位置,踮着脚尖,想一睹这场经学盛会的风采,听一听圣贤之言。
更有不少衣着各异的外乡人,他们或行商打扮,风尘仆仆,或作游学之状,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探究的光芒,皆被这股热潮吸引而来。
“劳驾,劳驾!各位父老,各位学子,莫要再往前拥了!官学之地,还请肃静些!”
负责维持秩序的几名差役,卯时初刻便已到岗,此刻个个脑门上都见了汗,身上的皂衣被汗水浸湿了些许,嗓子也喊得有些沙哑。
他们先是好言相劝,见人群依旧如潮水般缓慢却坚定地向前涌动,便不得不手拉手,肩并肩,勉强筑起一道人墙。人潮汹涌,几个年轻的差役被挤得左摇右晃,脚下踉跄,手里紧握着的水火棍也险些被人群撞脱手,其中一个差役的布帽都被挤掉了,他手忙脚乱地去捡,更显得场面一度有些滑稽狼狈,引来人群中几声善意的低笑。
他们只能一边用力抵住人群的推力,一边更大声地呼喊:“请给后来的大儒名士们留出通道!莫要拥堵在此!”
? 如?您?访?问?的?网?阯?发?B?u?y?e?不?是?ⅰ????????e?n????????????????????则?为????寨?佔?点
“郑公来了!康成公到了!”人群中,不知是谁眼尖,率先看到了远处缓缓行来的身影,激动地高喊了一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声音来处,激动万分。
果不其然,七日未曾露面的郑玄如期而至。
他身着素雅的葛布深衣,发髻梳理得一丝不苟,虽年事已高,步履却依旧稳健,神色平和,目光清澈,透着饱学鸿儒的睿智与从容。喧闹的人群不自觉地安静了许多,并主动向两侧分开,让出一条道路。郑玄从容地踏入官学的大门,在童子的接引下落座。
官学之内,早已布置妥当,静候这一盛事开启。正对堂门的主位上,设一方案几,梁王刘弥身着一件玄色镶边的常服,面带温和的笑容,安然落座。在他的左右两侧下方,则依据名望与年齿,依次设席,本地的名士宿儒,以及从各处远道而来、预备观礼的学者们,皆已就座,或低声交谈,或闭目养神。
待众人大致安静下来,刘弥轻轻地理了理衣袖,而后缓缓站起身来。
“诸位,今日乃我梁国,乃至天下儒林之幸事。各地鸿儒俊彦,不远千里而来,齐聚于此,实乃盛况。”
他微微一顿,目光温和地扫过堂下众人,眼神中带着几分真诚的鼓励与期许,“学问之道,贵在切磋琢磨。经中真义,愈辩则愈明晰。今日之盛会,无关乎其他,只为以文会友,格物致知,共同探究圣贤经典之奥义。”
“孤忝为此地之主,能亲身参与这等盛事,与诸位一同见证圣人之辩,实感与有荣焉。”刘弥目光转向郑玄方才入座的方向,“郑公已至。”
他神色一肃,面向那道黑漆大门的方位,郑重地躬身一揖,双手交叠于腹前,声音中充满了敬意:“孤,拜请圣人!”
第104章
刘弥话音刚落,官学正堂深處,两名侍者應声而动,各自握住垂下的粗麻绳,协力缓缓绞动辘轳。
在麻绳牵引下,一面巨大的黑色帷幕缓缓升起,最终收拢于梁上,隔绝了众人的视线。
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连低声交谈也停止了,官学、及官学外围的大街小巷陷入了一片寂靜。
渐渐地,帷幕之后,隐约可见一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