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7


的人的需求都要满足,才能让北平城的民心平稳。

当然,满足能吃到撑的百姓的需求的时候,陈标的商人头脑可不会让他做白工。

他在大元的皇家园林放烟花,开放售票,规定不同级别的席位,以“慈善”的名义售卖,三分之一所得归入库房、三分之一给京郊大营、三分之一折算成粮食,用“烟花慈善宴会”的名义施舍给难以过冬的贫寒百姓。

北平富豪们纷纷慷慨解囊,可比挨家挨户求他们支援容易多了。

陈标还将南方和海外运来的珍宝设置“奢侈品税”,合法合理地从富人手中收钱。

他召集文人给富人们洗脑,在北平,你们买这些奢侈品不是奢侈享受,而是为大明、为百姓做贡献。你们买的每一份珍宝,都养活了一个戍边的士兵、接济了一个快要饿死的百姓、资助了一个公立学校的学生。

你们都是大善人!

在陈标的营销下,富人们再次纷纷慷慨解囊。

所有缴纳奢侈品税的商品,都会给富人们回一份“缴税凭证”,以证明店铺所卖的珍宝都没有偷税漏税,所以才这么贵。

这些“缴税凭证”也是店铺售卖奢侈品的凭证,和“盐引”一样。

就算现代社会有先进的监管措施也有人偷税漏税,封建社会就更加容易。

陈标便在北平宣扬,“富人享了福就要多做善事,每一份享受如果交了税都是做善事,才不损阴德”。他还请了一些“托”炫富,专门炫自己购买奢侈品所拿到的缴税凭证。

“没有缴税凭证怎么知道是真是假?”

“没钱就别打肿脸充胖子,去找不三不四的人买偷偷运来的不知真假的东西。”

“这是缴税凭证吗?不,这是正品的凭证!是官府认定的好东西!”

“买不需要缴税的珠宝,该不会是赃物吧?”

“既能享受还能做善事,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缴税什么的我不在意,我只是认定了陈记商铺而已。南方人人都知道,陈记商铺出品的东西才是珍品,其他家的仿品都次一等。”……

陈标一口茶喷出来:“还有人这么说?”

李贞管着应天的生意,运商品来时才会到北平:“我进城的时候,确实听许多人这么说。”

陈标叹气:“陈家树大招风了啊。唉,看来我得想办法把陈家的商铺全部献给陛下,成为皇商了。”

心疼,舍不得!

看着陈标委屈的模样,李贞心中十分不忍。

要是标儿知道了自己是太子,就没这么多事了。

不过若是标儿知道自己是太子,就肯定不会站在非太子的角度,对不是皇帝的陈国瑞说抱怨皇帝的一些话,妹夫也就不会从非皇帝的角度不断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

标儿不知道自己是太子,不知道陈国瑞就是朱元璋,对标儿自己而言有许多麻烦,但对大明的皇帝、大明的百姓而言,却是一件幸事。

李贞思维发散了一下,继续说正题:“成为皇商也不错,陛下不会亏待陈家。标儿你曾经不是说,有权比有钱更好,只要有权,就一定能有钱吗?”

陈标拍拍胸口,瘪嘴道:“是这样没错……但还是好心疼。罢了罢了,我这就写折子献家产,嗷呜,心疼!”

李贞哭笑不得,难得出“馊主意”:“心疼就多向国瑞抱怨,让国瑞问陛下多要些好处。陛下现在还未猜忌陈家,陈家主动献家产,他一定心中有愧,会好好弥补陈家。”

陈标叹气:“我不需要他怎么弥补,只要他能支持陈家继续出海就行。我就怕陈家变成皇商后,一举一动都得朝中大臣认可才能做,这样我许多计划就很难执行了。”

李贞道:“这个你放心,陛下心里肯定有数。”

陈标抱怨道:“陛下心里不一定有数,他说不准就被那群不懂经济的大臣骗了。唉,我多给爹写几句,希望爹好好劝劝陛下,劝不了……劝不了也没办法。”

朱家的天下,让朱皇帝自己操心吧。我陈家只能尽到规劝义务。

第160章 马秀英的平衡之道

朱元璋刚为陈标要钱的奏折头疼,陈标第二个折子,让他的脑袋更疼了。

鼓励富人们奢侈享受,然后收他们奢侈品税……已经被陈标带的懂一点经济的朱元璋虽然知道这么做好处挺大,但一想到朝中越来越多的道德先生,朱元璋就可以预见自己被弹劾标儿折子淹了的情况。

朱元璋碎碎念:“标儿尽给我找麻烦,等他及冠,等他及冠……”

当了皇后仍旧照常织布绣花做衣服的马秀英停下手中的绣活,白了朱元璋一眼:“等标儿及冠,然后向标儿道歉?你想好怎么道歉了吗?”

朱元璋气冲冲走了,不想理睬自家皇后。

马秀英噗嗤笑了,继续埋头绣花。

标儿的个子又往上拔了一点,虽然陈家有织绣工坊,不缺衣服穿,马秀英还是希望每年都能给儿子们做几套新衣服。

她做衣服的时候,已经成为女官的老太妃坐在一旁为她念书。当马秀英听到不懂的地方,就让老太妃暂停,询问清楚之后继续听。如此做衣服和学习两不误。

朱元璋也是个热爱学习的人。他每日除了忙碌政务之外,也会抽出时间继续学习。

这时候,他会把马秀英一起叫上。马秀英仍旧手中不停织绣,朱元璋一边听一边批改折子,夫妻二人一心二用的本事都让为他们俩读书的大臣们叹为观止。

不过也有人见马秀英居然来听他们讲学,拿些“女子不能干政”的话车轱辘似的说。

朱元璋直接驳斥:“皇后管着天下妇人,若不读书,怎么知道何为妇德表率?若读书也算干政,那我乐意让我家秀英干政!”

在朱元璋的支持下,马秀英不仅能和他一起读书,被许多读书人反对的女学也保留了下来。

朱元璋正让礼部制定推广教导启蒙的公学方案,男童女童皆可以入学。且朱元璋考虑,是否让女子担任蒙学先生。

他被马秀英说服。女子对待孩子更加细心,且不会因为自己需要考取科举,就荒废对孩童的教导;已经成婚的女子还很少迁徙他处,能长时间在一地任教,不用担心公学先生频换。

只是朝中为此事吵得厉害。他们认为天下已经太平,连女子出外做工和种田分担家用都持排斥态度,更别说让女子成为蒙学先生。

虽然文人的故事中,歌颂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免不了歌颂母亲对其的知识启蒙。拥有一个书香门第的母亲,对读书人来说是一件幸事。

幸得朱元璋信任的几位大文人都站在朱元璋和马秀英这一边,受过马秀英恩惠的将领们更是把马秀英护得厉害。

将领们一句“你们这群文臣家中

- 御宅屋 https://www.yuzhaiwu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