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21
元末明初,乱世刚过。百姓们虽然已经开始努力屯田,但五年的时间,不够他们生出一代人,大明仍旧是地广人稀,许多地方仍旧千里无鸡鸣。
百姓们都忙着种地果腹,豪强们正在被拆分,大部分人都忙于生计,物资还未充裕到小手工业者兴盛的时候。
若几十年后,□□广一带,恐怕就有许多豪富的良田变成经济作物,但现在,各地都在种粮食,工坊并未多兴盛。
这时候朱标推广纺织机械,将纺织业推入机器时代,不会影响到普通百姓的利益,反而会让他们收益。
因为现在他们刚能不饿死,没有田种桑麻织布。如果能有非常便宜的布匹出现,他们就能放心大胆地种粮食,不用考虑为了不冻死,分几亩田地去种桑麻棉。
朱标在推行井田制的时候就租了许多田地种棉花,后来朱元璋又左手倒右手,赏赐了朱国瑞许多田地。
这些田地除了普通种粮食和交税充盈国库之外,大部分都种上了经济作物。现在还有小部分田地成为新粮种的试验田。
朱标目前纺纱织布的原材料是足够的。
他现在就要用机器挤垮南方的纺织工坊,收割南方经过多次迁徙,仍旧剪不断理还乱的当地豪强势力,让他们破产。
之后朱标会卖机器,指导他们改革工厂,并且逼迫他们加入纺织协会,制定最低薪资和最高工作时间等业内规则,将工业化第一步的秩序定下来。
等规则定下,朱标就会给爹上折子,让爹通过相关法律,进一步约束工业化的弊端。
工业化是为了让百姓过得更好,血腥野蛮的扩张不可取。这不符合我们华夏的传统。
“这么多布,我们能卖得出去吗?”李贞有点担心。
朱标笑道:“不用担心,我们大明内部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趁着现在百姓们都在种粮食,给他们卖便宜的布,让他们习惯了买布,这市场就确定了下来。我们还有高丽和倭国的市场,南洋的市场等大越国骚乱平定,也会向我们敞开。”
朱标抬头看着墙上挂着的地图:“通过南洋,向西方的门户也打开了。我们的市场很大很大,只需要认认真真和和平平地做生意,就能赚得很多。”
是啊,只需要和平地做生意,就能很有钱,所以朱标不明白为什么近现代史上的那些国家非要血腥扩张。
用一点点发展速度,去换得良心和道德的安宁,换得更高的精神需求,难道不好吗?
从汉朝时,我们的西域丝绸之路都是大家都有得赚,大家都一起赚。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养活了沿途的一批小国家。
明明大家都可以一起繁荣。
朱标想,现在这个大航海时代是大明开启和主导。他希望新的丝绸之路,仍旧和以前一样,是一条共同繁荣昌盛之路。
李贞听着朱标的期望,先露出向往,然后道:“但许多国家都很短视,他们恐怕不想和别人一起繁盛。”
朱标背着双手,看着墙上地图上广袤的地图,平静道:“我扩建大明的海军,就是为了和他们讲道理。我相信有大明的海军在,他们一定会认可大明制定的秩序,一定会认可大明共同富裕的理念。”
李贞微愣,然后失笑:“标儿说得对。他们一定会认可。”
秩序和理念,都在大明海军的航程范围内。
李贞参观完海军基地之后,非常认可这件事。
相信其他国家也会认可。
朱标从桌子上拿起一个图钉,钉在了高丽的地图上。
“首先,解决这里的问题。”
洪武六年春,高丽王杀主持国内改革的权臣辛旽,国内改革派势力衰落,保守派势力上升,朝堂一片混乱。
高丽王选长相俊秀的贵族子弟入宫伺候,名义上是培养心腹,实际上是满足需求。
后来这群贵族子弟惑乱后宫,弄出了人命。
他们惧怕高丽王的惩罚,居然行刺高丽王。
高丽王崩,没有正统继承人。
此刻,一个大臣牵出一个孩子,说是高丽王的私生子。
廖永忠冷笑:“你说是就是?证据呢?”
高丽一众大臣噤如寒蝉。
第201章 废藩立省缺官吏啊
大臣牵出来的孩子,是已经被杀的辛旽的儿子。据他们说,这个孩子是高丽王和辛旽的侍女所生的孩子,名叫王禑。
宗室并不想承认这个孩子。连已故高丽王王颛的母后,明德太后都反对立这个孩子为高丽王,想要在宗室中挑选孩子另立新君。
甚至还有亲近元朝的大臣,想要立在蒙古的高丽宗室,沈王脱脱不花为高丽王,继续依附元朝。
脱脱不花当初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参加残元新皇帝的登基典礼。现在被鞑靼贵族所挟持,正在草原上吹风。
这群大臣们愚蠢的认为,虽然北元已灭,但蒙古仍旧非常强大。比起依附与他们接壤、对他们有威胁的大明,不如依附更遥远的蒙古,这样就不会受到蒙古的控制。
这个想法非常愚蠢,但因为高丽的世家贵族几乎全部依附蒙古发家,所以这个论调居然很多人支持。
最后想要扶持王禑上位的官吏派系和世家贵族达成和解,准备派人去和蒙古修复关系,在蒙古和大明两边称臣,最后看谁厉害就听谁的。
这件事本应该就这么定下,没想到廖永忠居然拿着大明皇帝的圣旨,要为藩属国裁判王位继承之事。
从法理上,藩属国的王位更替,宗主国都有权利插手。之前大元还强盛的时候,高丽王位继承都由大元说了算。
现在大明到来,大臣们没有理由拒绝。
只是他们推出的这个孩子,显然在大明看来,并不具有合法的继承权力。
面对廖永忠轻蔑的质问,高丽大臣手足无措。
王禑的身份都是他们口中说的。就算支持王禑的大臣说,这是已故高丽王私下告诉他的消息,但这是口谕,并非书面诏令,要拿出证据显然不可能。
廖永忠更加轻蔑:“王位继承这么重要的事,你们连这个小孩的血统证据都拿不出来,如此儿戏吗?你们高丽难道一点都不注重王室血统?还是说,你们就是趁此机会混淆高丽王室血统?”
在廖永忠诛心之语下,支持王禑的大臣除了痛哭流涕,声称愿意以死来保证这个孩子的血统之外,没有其他话可说。
他们确实没有证据。
于是高丽王位继承陷入僵局,高丽局势开始混乱。
远在北京的朱标看向高丽的方向,心中回忆着他对这件事粗浅的记忆。
高丽的历史,朱标本应该不清楚。但无奈后世这个半岛拥有不错的科技企业,朱标不得不经常去那里出差。
那里的人总喜欢炫耀自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