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5
,天才自然也会。就连闻名世界的文学家也有认为自己写得一团糟想自杀的时刻。
可要如何才能为易寻笙提供现下最需要的灵感价值呢?
杨持凝视着屏幕,这是在五年前,易寻笙创作的一副名为《铜、童、瞳》的画作:荒芜的废墟之上,四周寥无人烟,一座残缺的儿童铜像斜斜地陷入断壁残垣中,一只幼鸟闭着眼睛,栖息在孩子的脸侧……
杨持正在冥思苦想,杨敏敏打来了电话。
“杨持哥哥,石杏哥哥说后天就是端午节了,安排我们明天去艺术馆参加活动,你能陪我们一起去吗?”
杨敏敏话还未说完,那头的几个少年争先恐后地插上话,重点只有一个:希望杨持能一起参加。
本就许久未见,这几日孩子们的行程全部托管给了石杏,杨持心中愧疚不已,心道明天怎么也要去一次,便应了下来。
杨敏敏又道:“人美心善的神秘姐姐会来吗?”
“姐姐?”杨持愣了半秒,立刻想起是关于傅掩雪那个误会,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又不能直接拂了孩子们的好意,便委婉道,“姐姐忙得脚不沾地,说祝你们玩得开心,他就不来了。”
“好吧……”杨敏敏明显有些失望。
杨持只能温声又安慰了几句,这才挂断了电话。
他坐在凳子上,正对着窗外的天空,忽然之间,他想起来小时候的端午节。那时,他和山里的好友们结伴游玩,年少不知愁滋味,蝉鸣和夏日一样长,那是一段好时光。
他们的童年和城市的孩子大不一样,没有高科技电子玩具,也没有马戏团和电影院,但是大山就是他们的游乐园。杨持很喜欢山里,山风吹来时张开翅膀,他便是一只自由的鸟,灵魂也便从这头,飞往无边无际的那头了。
大自然,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杨持猛然一怔。
如果他能从自然中获得力量,那易寻笙呢?来自大山的孩子们,天生就是大自然的代言人。
艺术家拥有更强烈的共情能力和捕捉细节的本事,天才更是如此。
在征得孩子们的同意后,杨持鼓起勇气,给易寻笙发去了邀请函。
对方没有回应。
杨持并不气馁,如果易寻笙这么好说话,那便不是易寻笙了。
他思索片刻,拿起手机冲出了画廊。
作者有话说:
最近工作压力大,没休息好脑鸣了,宝宝们一定要好好休息啊!
第42章 那一天,他站在夕阳下
“端午节,大家都不陌生……很开心能和大家一起参加……除了包粽子,还有制香囊,做陶艺,画扇子……”
杨敏敏担心地看着杨持,小声道:“杨持哥哥,要是那个哥哥不来就算了吧。你已经朝着大门口看了好多次了。”
杨持叹了口气,也是,易寻笙那个怪异的性子,怎么是他能说服得了的?昨天他去了易寻笙的小区,不知道是人不在,还是不想见杨持,到了最后,杨持是连一句话都没说上。他倒也没有放弃,把艺术馆的地址和活动时间用短信给易寻笙发了过去。
杨持没和艺术家打过太多交道,自然不明白易寻笙这样的人心里的弯弯绕绕,只能凭借跟着Lily学的“一招半式”,看看能不能让易寻笙改变想法,哪怕只是在艺术馆里和对方说上话,也是一项大突破。
眼看着第二季度就要接近尾声,杨持离目标依然遥不可及,心中若是没有一分焦虑那必然是作假,但若光顾着焦虑,却也是什么都做不了。
杨持心中安抚自己,好不容易和孩子们见一面,也应当把大部分精力留给孩子们才对,他丢了一个工作,虽输给了杨舒景,必定心中难受,可若是因此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那便是因小失大,十分不值当。
这样一想,杨持的心境开阔许多。
石杏的安排——又或者说,傅掩雪的安排——向来十分妥当。孩子们出山之后,是没有闲钱买新衣裳的,为了今天的出游,石杏提早一天就把衣服带过来,尺寸大小竟大多都很妥帖,孩子们穿上,和其他共同参与活动的城市孩子们比起来也是一点不差。
杨持找了个休息的空档,给傅掩雪和石杏分别发去了一条感谢短信。
石杏过一会就回复了,说是傅掩雪要求他做到完美,他作为合格的下属自然不负所托。再者,他也十分喜欢孩子们,和孩子们相处十分愉快。
傅掩雪那头却是一点消息没有,杨持习惯了,只是把相册翻出来看了又看,他的目光也跟着柔和起来:那是一张傅掩雪睡着时的照片,拍摄时间于傅掩雪生病时的傍晚。
那个时候傅掩诤已经离开一会了,橘红色晚霞照到傅掩雪的脸上,世界如此安静,他爱的人这样美好。
主办方允许孩子们把做好的粽子带走,杨持跟着做了几个,均数分了出去,就留了两个带回家,想给傅掩雪和柳姨都尝尝。
一群人往陶艺室走,途径卫生间时,杨持却意外看到一个熟人。
“孟先生,好巧。”
孟堪正皱着眉,擦拭着衬衫上的污渍,脸色看上去并不算好。
“杨持,你们这是……”孟堪看到了孩子们,“这是你的……”
杨持一边递上纸巾,一边道:“这是从我老家过来的孩子们,他们正逢暑假,想来玩一玩看一看。今天正好是端午节,就陪着他们来参加艺术馆的活动了。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您。”
杨持回想初次和孟堪见面的宴会,孟堪提起在国外时也有看展买画的经历爱好,在这里看到孟堪的确不算稀奇。
黑咖啡在白衬衫上痕迹很难消失,杨敏敏见状,建议道:“大哥哥,你和我们一起去陶艺室吧,那里应该有围裙。”
杨持笑道:“这位大哥哥事务繁多,你倒是真想得出来。”又对孟堪道,“敏敏也是灵机一动,想要帮您,孟先生不要记在心上。”
孟堪气质颓唐,却也不似那般冷漠之人,反而微笑道:“‘来都来了’,衣服呢,脏也脏了,去陶艺室找一条围裙穿穿,做做手工,倒是符合我今天的行程。”
几人来得早,老师还在做课前准备,四个孩子是习惯给山里的老师们当小帮手的,眼下上前争当陶艺老师的助手,直把这位年轻的男老师逗得开心。
杨持和孟堪并坐在一起,一边看着孩子们的身影,一边聊天。
“……孩子们是第一次出山?”孟堪问。
杨持颔首道:“是的,他们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出山。”
关于杨持的身世经历,想必向繁带他二见孟堪之前就已经全部告知。杨持想到岳扬在宴会上对孟堪的辱骂,对孟堪山里人身份的瞧不上,心中只觉得百般感慨。
孟堪浅笑道:“城市里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