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
:“鞋不是我的,扔了吧。小笛,我走了。好好加油!”
是的,自己很好,应该更好地为病人着想。
离提交性病科普小册子初稿的时间只剩一个多星期了,邓祁翻资料,咨询王美山,是真的加油再加油。
最后,起草的这本小册子不愧为全新一版。它的受众定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不再沿用“尽量避免发生男男性行为”的旧观点,不作任何道德评判,纯粹科普如何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各种性交方式的注意事项和健康自慰,还对多人性行为、性虐待进行安全性探讨。
李霁发微信评价:这东西太厉害,划时代性
邓祁怕过审不了,问:能印吗?
放晴的李子:怎么不能?科普就要大大方方
D7:师姐,我一边写,一边迷茫,性以后会变成怎样?我不知道。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什么的,我也给不出所谓的正确引导,只能从技术层面上出发,希望患性病的人少一点。
放晴的李子:同迷茫。其实不仅性在变,你作为医生,该看到性病也在变。
范畴在变。以前支原体感染是要报传染病卡的,当发现正常性成熟男性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后,就把它从传染病卡里剔除掉了;
治疗手段在变。青霉素的发现,给梅毒患者带来福音,虽说疗效不是百分百,起码不用汞中毒,砷中毒。
药的价格在变。抗病毒药刚上市时,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起。现在一盒阿昔洛韦才几块钱,一吃生殖器疱疹就压制住了。
甚至购买药物的渠道也在变。听说在某宝上竟然能买到印度产的HIV阻断药。想想以后,艾滋病也不再可怕了。
D7:这更可怕好吗?病毒会突变的,像超级淋球菌那样耐药。而且,就算艾滋病不再可怕,保不准又有个别的更可怕的病!
……
变化,有积极,也有消极。
性以后会变成怎样,性病又会变成怎样?
问题很多,邓祁在临床上不断思考着。
时间长河里,我们共同见证变化的点点足迹。
正文完
第63章 后记1
HPV PCR检测阳性1天(续)
一天,邓祁在父母家见到张叔。
张家跟邓家以前是邻居,关系不错,拆迁后也有联系。这次,张家添了男外孙,张叔特意拿红鸡蛋和猪脚姜来报喜。
邓初问:“个样似边个?(孩子样子像谁?)”
张叔从手机里挑出照片,说:“你睇,个嘴似晒老豆。(你看,嘴巴跟他爸一模一样。)”
邓祁看了一眼,愣住了。
照片里抱着婴儿的男人,是谁?
是那个没肉眼疣体但HPV PCR检测阳性,在诊室里惭悔生活作风,把检查单撕烂吞掉的人肉碎纸机加回收站(42章病例)。
当时男人做了三次光动力,HPV PCR检测转阴。
孩子能平安出生,没感染HPV,到底是光动力的功劳,还是本身HPV亚临床感染或潜伏感染状态的致病程度有限,邓祁不得而知。
不作评论,邓祁直把他妈拉到房间里,边掏钱边说道:“封份大利是吧,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快高长大!”
还有一篇
第64章 后记2
婚检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半天(再续)
婚检查出梅毒那女生(22章和61章病例)不但结婚,还怀孕了。
男人抽血查了两次,没被传染上梅毒。
女生则分别在孕程的头三个月和后三个月内进行充分的驱梅治疗。治疗无不良反应,产检正常,足月剖腹,诞下女婴。
孩子出生后梅毒血清学试验:TPPA阳性、RPR 1:1。
邓祁解释道:“这两个试验是查抗体,不是直接查梅毒螺旋体。抗体可以透过胎盘,从母体转给胎儿,所以跟成人的诊断不同,就算这两项都是阳性,也不能说明胎传梅毒。”
女生坐月子,男人话少只说道:“不是就好!”
邓祁话还没完,摇头道:“不是这不是。RPR滴度没超过母体的四倍,孩子没有明显症状,是暂时不考虑而已。毕竟抗体阳性,如果3个月后复查,滴度升高,就是胎传梅毒。”
而现在能做的,唯有等。
3个月,孩子复查,结果与出生时一致;6个月、12个月查了两遍,依旧阳性,无升无降,既不能诊断,又不能排除。
女生沮丧道:“会不会像我一样终生阳性?”
邓祁答:“一般在出生后15个月转阴。再等等,放松心情。”
然而到了15个月,结果仍是双阳性。
女生崩溃了,说道:“是我对不住她!医生,给她打针吧。”
“如果到18个月还不转阴,可以回顾性诊断胎传梅毒,那时再讨论治疗。”邓祁已经没多少底气了,轻声劝道:“再等三个月,再等等。”
18个月,孩子足足一岁半。
邓祁看着检查单,松了一大口气。
终于转阴:TPPA、RPR均阴性。
彻底排除胎传梅毒。
……
煎熬过后,但愿都能迎来好的结果。
祝大家除夕安康,新春大吉,身体健康,开开心心!!
第65章 絮絮念 1
皮肤只是表象
可能跟性病无关,一些想写的病例
之前一熟人带了个女病人来找邓祁。
说病人辗转在几间医院就诊,但一直没看好。
邓祁看看病人,是位青年女性,三十四岁;再看看皮疹,手臂、躯干上淡红斑,隐约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又看看病历,有的医院诊断为皮炎,有的诊断为湿疹。
邓祁问病人有没有主观症状。病人说不痛不痒。
不痛不痒的红斑,最怕梅毒。
邓祁支开熟人,跟病人交待情况,问了些性接触史,让她抽血检查。
结果出来,梅毒艾滋皆为阴性。
邓祁轻轻叹了口气,不是说真希望病人阳性,而是这条线索断了,目前无法诊断。
于是,邓祁当着熟人的面实话实说:“这皮疹,我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可能需要做病理,就是切一小块皮肤下来做检查才能确诊。但有时,病理没发现一些特征性改变,也不一定诊断得了。”
最后,病人不同意做病理,回去了。
三个月后,熟人联系邓祁,问还记得那病人吗。
邓祁说当然。
熟人说那病人单位体检查出肠道肿瘤的相关抗原升高,后来发现结肠肿瘤,手术切除后皮疹竟然完全消退。
邓祁不禁自责:当时病人就诊,如果能更详细问诊,能全身体格检查,而不单纯着眼于皮肤,少一点思维惯性,是否就可以更早地明确病因?及时治疗?